魅力砀山
您的位置:首页 >>魅力砀山2020-01-06
游砀山古城、品非遗文化、赏传统民俗……2000年1月1日,以“民俗迎新年文化新砀山”为主题的砀山首届非遗民俗文化节,在砀城镇古城社区激情上演。隆重、欢乐、盛大的非遗民俗活动,增添了新年佳节的喜庆氛围,集中展示了砀山县的非遗保护成果。
本次活动由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、县直机关工委、县总工会、县教育局、县文联、县妇联和团县委等联合举办,不仅有16个民俗方队的千人巡游,还有砀山唢呐、砀山四平调、腰鼓、竹马、旱船、舞龙、舞狮等砀山本地的非遗民俗表演,更有来自浙江永康的国家级非遗十八蝴蝶、九狮图和板凳龙等节目……丰富多彩的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。
开幕式现场,威风锣鼓、龙狮表演、民俗展演齐上阵,一份特殊的“年味套餐”给气温低至零下的砀山带来了热闹的气氛。千人巡游中,戏曲方队、锣鼓方队、旗袍方队、武术方队等民间艺术表演队绕着砀山古城巡游,播撒一路欢乐,浓浓的年俗味伴随着民俗表演,飘散在砀城的角落。欢腾的舞龙、诙谐的大头娃娃、轻快敏捷的武术表演、热情的“秧歌”舞蹈,还有独具特色的军鼓腰鼓表演,让现场围观的群众欢欣开怀。
锣鼓声中,巡游方队不时向驻足围观的游人展现“非遗”的魅力,尤其是板凳龙、九狮图等国家非遗展示,将舞龙与灯会结合,花灯组成的长龙气势恢弘,蔚为壮观,让市民们大呼过瘾,在观看表演的同时,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拍下一个个精彩难忘的镜头。
伴随着悠扬的乐曲,十八只蝴蝶翩翩起舞,扮演者运用手中的蝴蝶翅膀排布出多种不同的阵型,赢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。据悉,十八蝴蝶极具江南水乡特色,被誉为“江南文化奇葩”,2008年,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“十八蝴蝶真是太美了!”砀山市民陈建发出由衷的感叹,他高兴地说:“砀山举行这次非遗文化活动,提高了我们老百姓对非遗文化的认识。我们看到非遗文化感觉很兴奋、很开心,让我们的文化传承永远的保持下去;同时烘托了过年的浓浓气氛。”
砀山县文化馆副馆长曹莉说,“我们举办这次非遗活动,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走进非遗,了解非遗,丰富我们砀山人民的节日文化生活,让他们感受深厚的砀山文化底蕴,让来百姓的年过的更有文化气息,更快乐,感觉更幸福,更有意义。”
参与表演的队员汪明新说:“今年的元旦能够参加乌龙表演,我觉得特别有意义,虽然又苦又累,但特别开心。龙预示着风调雨顺、年年丰收,给老百姓带来好生活的预兆。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,是古代先贤的后代,我们要把古代先贤的思想传播下去,再苦再累都值得!”
“早几天,我在网上看到砀山县举办非遗文化节,今天专门坐车来看这里的非遗文化表演,这些老的文化传统项目特别好看,特别好玩,气氛非常热闹……这才有年的味道,大家都过了一个高高兴兴、愉愉快快的元旦佳节。”来自徐州的游客王维恒说,“我不但了解了砀山的国家级非遗——砀山唢呐、砀山四平调,还知道了浙江永康的九狮图队、十八蝴蝶队、花灯板凳队。”
据悉,在浙江永康民间,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,都要举行九舞表演。已有300年历史的九狮图,由高4米、长6.5米的狮笼和9只大小不一的狮子,以及38条20几米长的纤绳组成。表演时,表演者通过拉动纤绳,控制狮子的腾挪跳跃,头口耳目灵活自如,栩栩如生。该项目已于2008年被列入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”,并走出国门,先后赴法国、新西兰等国家表演。
“民俗文化节不仅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展示,更是一次让外来游客感受砀山文化底蕴和风情的旅游活动。”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陈德凡表示,通过覆盖面广、趣味性强、参与性广的民俗文化节,可以利用民间特色文化资源,展现民俗文化风情。
砀山县举办首届非遗民俗文化节,向市民展现“非遗”文化的精髓,传递了“非遗”文化的精神,让市民们见识到了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,营造了传承记忆、全民同乐、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,在共同寻找年味、感受年味、展示年味的过程中,广大市民感受到新年的喜悦,体验到浓浓的“年”味儿,祈愿新年幸福安康,使节日更加和谐、喜庆。
据介绍,砀山县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,目前,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7项。其中,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项、省级4项、市级12项。2011年和2014年,“砀山唢呐”和“砀山四平调”被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。
近年来,为更好地挖掘和发扬非遗民俗文化,砀山县以群众性、参与性、观赏性、娱乐性为特色,着力打造砀山非遗民俗文化新亮点,让群众全方位、零距离地感受民俗文化风情,使文化传承更贴近生活、深入群众,得到传承和弘扬。(中安在线宿州频道 李艳龙)